:旱涝灾害、极端天气对今年秋粮生产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,不过,后期仍需结合粮食生产的灾害管理、病虫害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影响程度。
日前,农业农村部紧急下发通知,进一步部署防范高温干旱保秋粮丰收工作。同时,派出25个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份和受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,指导关键措施落实。
当前,南方中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,夏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,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。
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陈涛和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称,高温天气对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不利影响,持续高温不利于部分农作物,特别一些经济林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。
不过,业内人士也提到,不论是国内,还是国际,高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。气象干旱转为农业干旱有许多条件,只有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方,维持的时间较长的气象干旱才会引发农业干旱。目前,仅从高温天气就判断粮食产量遭受影响并不客观。
8、9月份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。8月15日上午,在国新办发布会上,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、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称,要重视自然灾害、病虫害等对粮食生产的影响。
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预测,今年我国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,极端天气事件偏多,旱涝灾害较重,呈现出“两头涝、中间旱”的态势。
在南方,持续高温导致部分丘陵岗地和“望天田”等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块受旱;在华北、东北,降雨导致局部作物倒伏和农田积水。
今年6月以来,我国出现罕见高温天气。8月12日,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。当前,正值我国秋粮生长关键期,华南、长江中下游地区,每年七八月份气温高峰正好是水稻灌浆期,持续高温会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。
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目前,高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,需要视真实的情况具体分析。高温伴随的干旱,才是粮食生产的主要杀手。如果一些地区高温,伴随降雨减少,导致伏旱,会极度影响粮食等农作物的生长;如果高温伴随一定的降雨量,或者地区有水源供应保证,则可能会影响不大,充沛光照还有利于农作物生长。
布瑞克咨询研究员江燕认为,持续高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,需要区分区域、品种。比如,在华北地区,作物是夏玉米。今年播种时期气候较为干旱,7月份遭遇持续高温,但本地区降雨情况良好,玉米长势良好。前期持续高温,导致部分苗株生长旺盛,雄花开花较早,雄花谢了雌花吐丝,可能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单产。
再比如,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南岸至南岭以北地区,近期多地区频繁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,加上降雨少,江河水位下降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本地区中晚稻的生长。目前,中晚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期,高温干旱影响仍在持续,易影响后期花穗形成,或将对后期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。
以四川为例。8月11日,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分析称,虽然高温伏旱持续,但8月上旬仍有间断性降水,盆地各农区作物生育进程差异较大,高温晴热天气对各区域影响不尽相同。
具体来说,晴好天气有利于盆南再生稻区头季稻的及时收晒,高温天气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少了该区域病虫害的发生;盆中丘区高温伏旱突出,夏玉米、夏大豆的生长受到明显影响,无水利灌溉的稻田开裂情况得不到缓解,对产量形成威胁较大;盆西平原区大部有水源保证,充沛的日照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。
从整体来看,国内水稻田水利设施较好,再加上积极抗旱,能非常大程度上抵消干旱影响。8月11日,为应对南方地区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导致的旱情,国家防总针对四川等长江流域6省份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。
在东北,内涝频繁。吉林、辽宁两省较为显著。据中粮期货对东北吉辽受灾地区调研,整体减产幅度有限,至于整体产量影响,仍有待秋粮收获验证。目前,东北产区玉米授粉结束,进入灌浆期。后续光温条件仍对年度产情带来较大影响。从后期天气预报来看,趋于一般的情况。对于未受灾的黑龙江及吉辽岗地地块,大概率仍将是增产。
据业内预计,旱涝灾害、极端天气对今年秋粮生产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,不过,后期仍需结合粮食生产的灾害管理、病虫害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影响程度。
此外,根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监测,受季风气候影响,7月中下旬以来,境外虫源迁入量增加,稻飞虱在西南、华南及江南稻区虫量明显高于上年。专家分析预测,8~9月气候有利于稻飞虱等病虫害的繁殖和迁飞扩散,对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稻区中晚稻生产构成较大成灾风险。为此,农业农村部通知加强防控,严防病虫暴发成灾,努力实现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。
张智先称,高温多雨天气最容易导致病虫害多发。防治病虫害最关键的是早下手、措施对路。由于在技术上不是问题,主要是重视程度和投入。目前来看,防治工作应该会到得较好效果,具体对中晚稻生产造成的影响仍有待观察。
一边是新稻面临高温干旱,另一方是陈稻面临行情疲弱。当前,稻米市场供需矛盾突出。由于需求持续低迷,经销商不敢大量备货,甚至无库存。2021年产的丰两优大米,价格跌破1.8元/斤,陈米价格更低。
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称,从供给侧来看,国内供给有保障,近两年稻谷增产,每年都有结余。官方也发布信息,当前我国稻谷、小麦全社会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,能够很好的满足一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。对于早稻的天气炒作,市场也并未起到太大的波澜。尽管上市价格高开,但很快企稳,然后低走。天气问题对于某个片区、合作社来说,可能会造成大面积减产,但往往对于全局而言,并不是如此。
从需求侧来看,今年上半年,国内稻米市场是“旺季不旺”“淡季更淡”。一季度新冠疫情的暴发致使多个主产区采购停滞,外发受限,市场观望氛围升至高点。二季度稻强米弱,稻谷购销活跃价格持续上涨,大米价格涨幅不大,米企加工利润微薄,终端需求较为低迷。
郑文慧认为,从宏观趋势看,大米大多数都用在口粮消费,这部分消费随着人口增长达到峰值,会趋于平稳并小幅下降。另一方面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导致餐饮行业受严重影响,对大米整体需求有所冲击。
郑文慧称,这与稻米的属性高度相关。一是产品供应不同。大米供应是国际粮食品种中最为充足的;二是产业链不同。稻米产业链短,以口粮消费为主,而小麦饲用消费增长较多,2021/22年度占总消费比例达到20.4%;三是国际贸易格局不同。2021/22年度全球大米产量约5.13亿吨,而贸易量仅5226多万吨,占生产的10%。而全球小麦贸易量达到1.95亿吨,占产量的25%。小麦主要进口国包括非洲、中东、东南亚等,除中国能做到自给自足外,其他均有较高的对外依存度(进口量/总消费量),达到40%以上。加上全球小麦贸易体量大,主要进口主体对外依存度高,在全球小麦减产、仓库存储下降,乌克兰出口受阻的背景下,麦价容易形成持续的涨势。
据统计,2022年最低收购价稻谷重启拍卖以来,累计投放稻谷2516万吨,仅成交56万吨,成交率2.23%。
联系人:陈经理
手机:18239189925
电话:13782648128
邮箱:547755487@qq.com
地址: 河南省焦作市民主北路